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红色家园 > 红色东兰:光辉历史 >

武篆镇魁星楼:见证第一次握手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1日 17:35 | 进入博物馆吧 | 来源:广西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邓小平与韦拔群相见魁星楼”铜像,再现了当年邓小平和韦拔群的第一次握手。

  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鹏雁 通讯员 韦礼富 刘廷智 文/图

  东兰县武篆镇魁星楼,一座和井冈山八角楼、延安宝塔一样革命的红楼。

  魁星楼兴建于清光绪33年(1906年),楼高17.5米,上下4层,底宽7米,朱檐绿瓦,丹柱红墙。1922年,韦拔群组织领导农民武装攻打东兰县城时,曾设指挥部在这里。1926年至1927年间,魁星楼是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农民协会办公所在地,韦拔群经常居住在楼里。

  韦拔群的弟媳黄美伦家就在魁星楼旁。1930年3月底的一天,近掌灯时分,下着蒙蒙细雨,韦拔群正在黄美伦家里看书,一个人敲开了家门。

  黄美伦出门迎客,只见一位精悍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戴着斗笠,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裤管卷得老高,身后跟着一位红军战士。

  “你们找什么人啊?”黄美伦问。

  “找韦拔群同志。”红军战士抢着回答。

  “你们贵姓?从哪个地方来?”

  年轻人开口了:“我叫邓斌,从右江方面来。”

  新中国成立后,黄美伦曾任东兰县妇女主任等职,2004年去世,享年104岁。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我真不敢相信,站在家门口的竟然是邓小平政委!我高兴地跑进屋,告诉拔哥。”

  “邓政委,辛苦了!”“拔群同志,你好!”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第二天,韦拔群把邓小平安顿在魁星楼二楼。当时张云逸已率红七军主力离开东兰,邓小平便在魁星楼住下等候。这段时间,邓小平并没有闲着,他来到武篆镇旧洲屯,给在那里培训的60多名右江苏维埃政府领导干部上课,主要讲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和工农民主政府的建设。而他最重要的工作,则是在魁星楼中起草和制定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等两个重要文件。此外,《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党的问题》等文献也是邓小平在魁星楼里彻夜挑灯编写的。在韦拔群的家乡东里村,邓小平和韦拔群办起了右江地区第一个共耕社,建设共耕渠,发动各族同胞共同劳动,成果分享。1930年4月下旬,邓小平等在魁星楼上举行几次重要会议,研究进一步巩固革命根据地,收复百色及右江各县的战略部署,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写下了光辉篇章。

  79年过去了,东里村共耕渠依然发挥着作用,灌溉着360亩良田。创建共耕社的敢为人先精神,如今正激励着武篆人民积极探索,建设美好家园。该镇大力发展桑蚕生产、糖蔗种植、反季节蔬菜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东兰县请到了著名雕塑大师曹崇恩教授,设计制作了一尊高3.2米的“邓小平与韦拔群相见魁星楼”铜像。同年12月28日,铜像在魁星楼前揭幕,巍然耸立的铜像给后人再现当年两人的第一次握手。在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活动中,魁星楼被整修一新。特别是投资5300万元建设41公里长的“红军路”,把魁星楼同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韦拔群故居三大主要红色旅游景点连在了一起,整合东兰乃至东巴凤三县红色旅游资源,让东兰红色旅游产生强大活力。仅今年国庆黄金周,全县红色旅游景点接待游客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