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红色家园 > 追忆“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

他是祖国最耀眼的星——追忆“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4日 14:30 | 进入博物馆吧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徐京跃、吴晶晶、吴晶)22岁时,他的心中种下了为祖国研制原子弹的梦;87岁时,他带着圆了的梦与世长辞……这就是“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最精华的人生历程。

  65年间,他从一个有志青年成长为一位科学巨匠;65年间,他为中国从一个不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上升为和平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走了,在浩瀚高远的宇宙中,祖国为他命名的那颗小行星,将承载着他的热爱与奉献,永远散发着最耀眼的光芒,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腾起的蘑菇云,升华着他对祖国的爱

  “……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这些话来自1950年初,毅然从美国归国的朱光亚联合51名旅美留学生牵头起草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这封信,表达着一群海外学子对祖国的炽热思念,更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强国富国的崇高理想。

  1946年,年仅22岁的朱光亚和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等一起赴美国考察原子弹。但当时,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强烈地刺激了他,他决定留美攻读,并顺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但是,一帆风顺的科研道路没有让他忘记祖国,美国方面提供的优厚科研条件没有让他忘记初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更让他归心似箭。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当年,辗转归国途中,朱光亚和他的同伴们一次次慷慨激昂地念着那封信,他们要投入祖国的怀抱,用全部的知识和智慧报效国家。

  “他的一生忠心报国,始终把科学技术和振兴中华密切结合起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说,“从美国回国后,他按照国家的需求,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始终为国家的事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

  祖国不会忘记,在一次次科研攻关的关键时刻,朱光亚凭借卓越的学识出现在国家最需要他的地方。

  1959年,朱光亚35岁。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并撤走在华专家的情况下,他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新中国从此走上独立自主发展核事业的道路。

  没有人知道,“从零开始”的事业是何等艰难;没有人了解,“孤军奋战”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只有朱光亚和那批顽强拼搏的科学家们知道,他们度过了多少个不分昼夜的日子,翻阅了多少份残缺不全的资料,经历了多少次一筹莫展的低谷。直到最后,从一份苏联专家报告中的“残缺碎片”中,取得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重大突破。

  多少次失败,换得了一点点进步;多少个进步,才换得来一次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紧盯着那朵蘑菇云在戈壁滩上腾空而起,聆听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音,老成持重的朱光亚第一次在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宴会”喝得酩酊大醉……

  领导和同事望着酒醉的朱光亚,泪水湿了眼眶。在当时科学、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这个领头人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更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辛劳。

  仅仅过了两年零8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们凭借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创造了奇迹:从第一颗原子弹到安装在导弹上的核弹头,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6年,中国仅用了2年;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中国则只用了2年2个月。

  在核研究领域,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跨越,中华民族用自身的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升华着他对祖国的爱。